根據全國最新的流行病調查,我國各類甲狀腺疾病的最新患病率為:臨床甲亢0.78%,亞臨床甲亢0.44%;臨床甲減1.02%,亞臨床甲減12.93%;自身免疫甲狀腺炎14.19%;甲狀腺結節20.43%。其中,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最高,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甲狀腺結節患者。
國際聯盟將每年的5月25日設為“世界甲狀腺日”,而5月25日所在的周為“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今年的宣傳主題為:守護甲狀腺,提升她力量。甲狀腺疾病“重女輕男”,女性患甲狀腺疾病的風險是男性的3~5倍,盡管如此,甲狀腺疾病在女性中的知曉率與規范診療率卻偏低。育齡期女性作為甲狀腺疾病高發人群,疾病與妊娠安全息息相關。為此本報特約婦產科知名專家撰寫文章,指導孕期甲狀腺疾病患者如何順利度過孕產期,希望能對女性朋友有所幫助。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
主任醫師 尹玲 主治醫師 詹瑞璽
眾所周知,甲狀腺是我們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像一個蝴蝶,匍匐于我們氣管的前下方,對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以及兒童時期的生長發育都有著重要作用。甲狀腺功能減退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分別簡稱甲減、甲亢)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甲狀腺疾病。隨著甲狀腺疾病篩查的普及和大齡女性生育需求的增加,甲狀腺這個內分泌器官越來越受到社會和產科學界的重視,孕前/早孕期甲狀腺功能篩查已經列入常規檢查項目。甲狀腺功能出現問題是否影響妊娠?妊娠合并甲亢/甲減怎么辦?妊娠是否需要補碘等成為女性關心的熱點問題。
甲亢、甲減或對孕媽媽及胎兒不利,孕期應科學補碘
首先我們來談談甲狀腺的功能及調節機制。甲狀腺通過分泌甲狀腺素(TH)來實現其功能,而甲狀腺還有兩個“上級領導”叫下丘腦和垂體,它們通過給甲狀腺發送信號——促甲狀腺素(TSH)來控制甲狀腺素分泌的多少。下丘腦和垂體釋放出的TSH越多,就越能促使甲狀腺分泌更多的TH,如果甲狀腺功能過于旺盛,分泌了太多的TH(比如甲亢),下丘腦和垂體接收到這一信息,就會減少TSH的分泌,告訴甲狀腺該“休息一下”了。反過來,如果甲狀腺消極怠工,分泌的TH太少(比如甲減),下丘腦和垂體就會加大TSH的分泌量,督促甲狀腺加快“工作節奏”。
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基本概念:甲亢時TH高而TSH低,甲減時TH低而TSH高,這也是這兩種疾病診斷的基本要點。而妊娠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點,這兩種甲狀腺相關激素的水平不同于非妊娠期,而且在妊娠不同時期的水平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妊娠期TH水平升高,TSH水平降低,各地區各醫院都會制定各自的孕期特異甲狀腺功能正常參考值。
妊娠合并甲減可能給母親及胎兒造成不利影響。許多女性在孕前就被查出了甲減,需要服用左旋甲狀腺素進行藥物治療。這類患者孕前應評估并調整藥量,維持一個合適的TSH水平,一旦確認妊娠,應在??漆t師指導下將左旋甲狀腺素加量。即使女性孕前無甲減,也應在孕前或早孕期評估甲狀腺功能,推薦篩查TSH、FT4(TH中的一種)、TPOAb(一種甲狀腺功能相關的抗體),并根據這三項篩查的結果評估有無甲減及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TSH,TSH到了孕中晚期又有所變化,所以在不同的孕周有不同的參考值上限,且各地區不盡相同,需要尊重當地醫生的意見。
中重度甲亢會危害母兒安全。輕度甲亢是相對安全的,但中重度甲亢會危害母兒安全。TH分泌過多可能造成妊娠丟失、死產、早產、胎兒生長受限、妊娠高血壓疾病、心衰等不良后果。甲亢治療最常用的是藥物治療,但藥物可以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甲狀腺功能,嚴重時可導致胎兒甲減。同時有些藥物還存在致畸風險,因此患甲亢的女性最好在積極治療并停藥后再懷孕。若孕期一定需要藥物治療,則應盡量保持一個最低的有效藥物劑量。
妊娠期需要更多的碘,但不同地區情況有差別。妊娠期是否需要補碘是不少女性糾結的問題。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物質,為了保證胎兒或新生兒的碘攝取,孕婦及哺乳期女性的碘需要量要高于非妊娠及非哺乳女性。國際指南建議計劃妊娠、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除正常飲食外,每天應額外補碘150μg。
我國早些年因為缺碘導致廣泛的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病”)而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加碘食鹽,導致目前大部分地區居民日常攝入碘已經足夠甚至超量,具體到不同地區又不盡相同。母體攝入碘過多會抑制胎兒甲狀腺發育,導致新生兒先天性甲減,進而會引起嬰幼兒智力損害。因此針對我國國情,一般建議早孕期正常飲食即可,中晚孕期可酌情適當增加碘攝入。
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藥物治療和手術需要把握時機
隨著人們對甲狀腺健康的日益重視,甲狀腺疾病篩查也被納入日常體檢項目中,因此會有更多的甲狀腺結節甚至甲狀腺癌被發現,這其中女性又占了較大比例。由此孕媽媽們都會產生這樣的擔心——檢查出甲狀腺結節甚至甲狀腺癌該怎么辦?
甲狀腺癌是甲狀腺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相對較高,但惡性程度相對較低。它的另一特點是青壯年多發、且女性多發,而這一特點也決定了妊娠合并甲狀腺癌近年來的熱度越來越高。
其實準媽媽也不用太擔心,妊娠期甲狀腺結節的發生雖然并不少見,但多為良性。臨床上的甲狀腺結節多在查體以及超聲檢查中被發現,而甲狀腺癌在孕婦中的發病率則是比較低的。美國曾有一項多達近500萬名孕婦的統計結果顯示,甲狀腺癌發病率約為14.4/10萬,其中大多數于分娩至產后1年這段時間確診。
甲狀腺癌按照病理類型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前兩者合稱分化型甲狀腺癌(DTC),預后相對較好,尤其乳頭狀癌,多數患者經過合理治療后可獲得正常的壽命。目前研究認為,妊娠與否不影響甲狀腺癌的預后,但妊娠卻是甲狀腺良性結節進展的一個高危因素,因此患該病的孕媽媽還是需要關注。
那么,當孕媽媽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時應該怎么辦?首先向外科醫生咨詢,經過觸診和超聲檢查確定其傾向于良性還是惡性,如果考慮良性結節可能性大,可以延遲到產后再進一步檢查。如果考慮有惡性可能,細針穿刺活檢是可以在孕期進行的,但甲狀腺核素掃描孕期禁忌。如果經細針穿刺活檢確診為甲狀腺癌了,那么下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就是是否要在孕期進行手術。
非孕期的甲狀腺癌,手術切除是必要的治療手段,但在孕期進行手術則有著流產、早產以及麻醉藥物影響胎兒發育等問題。妊娠期分化型甲狀腺癌(DTC)預后較好,因此妊娠期DTC的手術可推遲至產后施行,并給予必要的左旋甲狀腺素口服治療以維持一個適當的TSH水平;同時還需要在孕期定期監測甲狀腺超聲,若腫瘤明顯增大或發現淋巴結轉移就需要及時手術了。
中晚孕期診斷出的各類甲狀腺癌通常建議產后再行手術治療。如果因為腫瘤增長迅速或者病理類型惡性度高等因素需要在妊娠期施行手術,則建議在妊娠4~6月左右進行,這一時期的手術負面影響最小,母胎并發癥少。
如果活檢結果證實結節是良性的,一般不必在孕期進行手術治療。但如前所述,妊娠是甲狀腺良性結節進展的高危因素,故孕期仍需要定期監測甲狀腺超聲,出現以下情況需考慮手術治療:生長迅速、超聲顯示可疑惡性病變、良性結節壓迫氣管或食管。
臨床中經常會遇到正在備孕的女性患上甲狀腺癌,她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還能否正常妊娠。
甲狀腺癌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患者術后需要終身口服左旋甲狀腺素,一方面是為了預防甲減,另一方面是抑制TSH,因為過高的TSH可能刺激甲狀腺癌的生長。孕期TSH會有所波動,故此類患者在孕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監測甲狀腺功能,適當增加左旋甲狀腺素藥量,保持對TSH的抑制以及預防甲減。甲狀腺癌術后的另一種常用輔助治療方式是放射性碘治療。放射性碘治療后不可立即妊娠,還需要口服左旋甲狀腺素,并至少停用放射性碘治療及保持甲狀腺素穩定6個月以上再妊娠,這樣基本可以避免流產、早產、胎兒畸形、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死亡等風險。
以上是我們給孕媽媽們提供的一些建議。但疾病的治療存在個體化傾向,如果被查出患上甲狀腺方面的疾病,還需要到醫院專業科室聽取醫生給您做出的專業指導和建議。
相關鏈接
體檢查出甲狀腺結節不必恐慌
甲狀腺疾病影響廣泛,且發病隱匿,癥狀多樣,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均有可能受到甲狀腺疾病的侵擾。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醫療檢測水平的改變與進步,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和檢出率日益增多,每5個人中至少有1個人是甲狀腺結節患者,其中女性與男性占比為4﹕1。
哈醫大二院甲狀腺外科主任石鐵鋒教授介紹,很多患者認為甲狀腺結節就是甲狀腺癌的第一步,其實甲狀腺癌只占甲狀腺結節的5%,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為良性,平時只需定期體檢,觀察結節變化即可。
如果被確診為甲狀腺癌也不要過于擔心。石鐵鋒教授表示,從病理角度來說,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占甲狀腺癌大概90%左右,病理惡性度低。甲狀腺乳頭狀癌被稱為惰性癌或者叫“懶癌”,因為大部分乳頭狀癌進展和生長相對緩慢,很多患者也都是體檢發現的,直徑不會超過1厘米,被稱為微小乳頭狀癌。
對微小乳頭狀癌的治療同樣應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甲狀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當前的治療理念在向美觀化、微創化轉變,各種腔鏡甲狀腺手術、機器人甲狀腺手術、甲狀腺結節消融治療等先進技術手段已發展相對成熟。(欣聞)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