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川
從小就缺愛的人,會養成兩種本能:過濾力,能敏銳發現伴侶對自己不好的地方,但很容易忽略伴侶對自己的好;補償欲,想要很多的愛,在伴侶身上“找爸媽”,想體驗無條件的愛。
缺愛的人,感受愛的能力也會相應缺乏。對愛的體驗太少,對痛苦的體驗太多,對他們來說,感受痛苦的“雷達”一直是開著的,痛苦反而是最習慣的感受,而感受愛的“雷達”基本沒有激活過,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用。
比如,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聽話,乖巧,父母就開心,一旦說自己想買零食,父母馬上就黑了臉,或者完全不理自己了。
于是,孩子會覺得這世上沒有人會愛自己,被愛就一定要有條件,要讓對方開心。所以,他們會發展出很強的察言觀色的能力,敏銳地捕捉身邊人不開心、冷漠、回避的信號,然后不停反省自己錯在哪里,再嘗試去哄對方開心。
長大后,進入親密關系,也一樣會這樣——十分關注伴侶不愛自己的信號,但對伴侶愛自己的那些證據,很容易忽略。
比如,會牢記伴侶某一次沒有回應自己,某一次回家特別晚,某一次自己反駁他,他臉色特別差,某一次說過自己不好……但卻很難記得住伴侶經??渥约?、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或者兩個人共同經歷的愉悅經歷。
一切的好都只是過眼云煙,一切的不好都被銘記于心。
缺愛的另一種表現,就是補償欲。進入親密關系后,總是想讓對方遷就自己,愛自己,彌補過去父母沒有做到的那些。一旦伴侶沒有做到,內心就很失望,覺得原來他的愛也是有條件的。
要么歇斯底里大發脾氣,迫使對方按自己說的來做;要么就是不停地反省,負面解讀伴侶的所有行為,然后再按自己覺得對的方式去討好他。
但你會發現,不停地討好,并不會讓對方回報愛。
在這個過程中,伴侶很受折磨。比如,他黑著臉,是因為工作中遇到了不順?;氐郊?,你卻一直懷疑他不愛你,他只好又裝得很積極,證明給你看他沒有變心。又或者,他會用自己的邏輯去看這件事——你老是對他生氣,是不是看不起他了?于是,他也很焦慮,會拼命賺錢,拼命包裝自己,希望能減少你對他的嫌棄。
最終,感情一定會陷入惡性循環,兩個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里對話,卻總覺得對方是在故意傷害自己。如果沒有及時發現這種趨勢,調整雙方的相處模式,感情很容易崩潰。
缺愛的人,要長期經營好婚姻,核心就是一定要做到讓自己的內在豐盈、穩定。當你足夠穩定,才能看見伴侶真實的需求,制造愛的流動,當伴侶感受到被愛后,這份愛才會回到自己的身上,真正體驗到被療愈、被擁抱的幸福。
(作者系相待心理創始人、資深婚姻情感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