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才愿意說出心里話。資料圖片
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愛他們的本身,而不是愛他們做的事
■陳若葵
電影《天倫之旅》的男主人公、退休工人弗蘭克對四個子女寄予厚望,他也一直為他們的出類拔萃而驕傲。但是,妻子去世后的尋親之旅,讓他目睹了子女們隱藏多年的真相,他們生活中的苦楚都不曾和自己傾訴:大女兒艾米是公司CEO,丈夫出軌婚姻破裂卻在父親面前假裝和睦;大兒子羅伯特是個鼓手,為了不讓父親失望謊稱要去歐洲演出;小女兒羅絲是個從事舞蹈工作的單親媽媽;而小兒子大衛因過量吸毒致死……這個異國故事中的親子關系,看過后卻有似曾相識之感。
如今,遠離父母、只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其中不少人會將自己的快樂、成績和榮耀與父母分享,甚至粉飾自己的現狀,而將所經歷的孤獨、悲傷、艱辛、挫折和失敗等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守口如瓶。報喜不報憂,這番操作模式,與弗蘭克的子女如出一轍。
然而,這或許并非出自孩子們的本意。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覺得報喜不報憂會增加自己的壓力,45.8%的受訪者認為這樣做可能會讓對方失去知情和參與的機會。
不難看出,在孩子的報喜不報憂中,不排除親子之間的無奈、疏遠和不信任,這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無關系。
孩子為何對父母有所隱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正如電影《天倫之旅》中,弗蘭克對孩子們的要求有具體的“硬指標”:大女兒成績必須第一;小女兒必須成為優秀的舞蹈家;大兒子要成為偉大的指揮家;小兒子要做畫家。他固執地認為孩子應該按他的方式成長,變得優秀而完美,卻從未在意過孩子們是否真的熱愛,是否在能力上有所不足。
據媒體報道,南京一所中學黃老師的女兒成績優異,能歌善舞,愛好廣泛,從小到大都是人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她卻在留學一年后,在異國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給媽媽的遺書中寫道:“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并坦言自己受抑郁癥之擾長達8年,痛苦不堪。但她此前對父母只字未提,黃老師自責對女兒的關心過于物質化了,竟沒有發現女兒長期以來所經受的精神痛苦,沒有給予女兒理解、安慰和幫助!其實,以愛之名讓孩子不堪重負,正是中國不少家長的問題所在。
殊不知,在父母期望值高、要求嚴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壓力,而當孩子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企及父母設定的人生目標時,長期的失敗體驗會導致孩子難以在內心建立起自尊和自信,當遭遇困境,會習慣地認為“我不夠好”“我不行”,并伴有羞恥感,加之平時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表揚,致使他們沒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報憂的勇氣,還有可能因為自卑而破罐破摔。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孩子通常選擇疏遠父母、隱瞞實情、報喜不報憂,甚至走極端。
父母忽視孩子、不接納其負面情緒,也容易使他們報喜不報憂。比如,當他們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煩惱時,父母的敷衍、不耐煩、批評、指責、諷刺,或者自說自話、一味地要求孩子堅強而忽略其真實感受和想法,孩子感覺不到被理解、被關注、被幫助、被愛,內心缺乏安全感,也就不愿意或不敢說出心里話、宣泄負面情緒。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很強,與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界限不清晰,喜歡事事替他們做決定,插手他們的大事小事,不給孩子獨立空間。父母的這種做法,表面上是幫忙,實際上是添亂。為了保住自我的一片小天地,孩子也往往報喜不報憂。
父母怎樣做,孩子才愿意實話實說
接納孩子與之共情
良好的家庭教育始于良好的親子關系,其基礎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傾聽和無條件地接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愛他們的本身,而不是愛他們做的事。”而“愛他們本身”,就是接納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既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接受其精彩的一面,不吝嗇贊許和肯定,鼓勵孩子張揚自身的美好;也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正視孩子的特點包括缺點,坦然面對他們身上有遺憾和不完美存在。
無條件地接納,也包括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正向的和負向的,在他們成長中扮演忠實聽眾的角色,心甘情愿地做接受孩子負面情緒的“垃圾桶”;共情他們的感受,拉近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并扮演好幫手、好引導者的角色,協助孩子解決煩惱。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報憂的底氣,愿意與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這其實考驗的是父母的心理狀態,父母首先應有足夠的承受不完美的底氣,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和真實的需求,不患得患失,不會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逼著孩子去實現父母未能實現的夢想。
給孩子安全感
作家周國平說,我們之所以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因為他們讓我們感覺到安全。
如果父母能保持平常心,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高要求,有足夠的承受不完美的底氣,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和真實的需求,不患得患失,不會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逼著孩子去實現父母未能實現的夢想,一如既往地給予孩子理解、鼓勵和支持,激勵他們力所能及地做最好的自己,那么,孩子內心就能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子之間的信任度會因此越來越高,孩子的內心也會日漸強大。如此,他們就能夠放松地在父母面前敞開心扉。
引導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對父母來說,讓孩子毫無心理負擔地報憂,接納孩子是第一步;其次,引領孩子認清他們自身的局限,也看到自身的優勢,坦然面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自己。父母可以借一些名人故事或人物傳記開導孩子,使其明白不完美是人生常態,經歷失敗也是人生常態的道理;適當為他們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吃點苦,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并逐漸走出低谷。這樣,他們就能在失敗、委屈、焦慮、悲傷中看到希望,而不容易把自己的“走麥城”看成是羞于啟齒的事。
嘗試非暴力溝通
孩子做錯事或成績下滑,父母的批評、指責辱罵會傷害其自尊心,也更容易激怒他們,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加深親子隔閡,導致孩子不僅不報憂,還可能連喜也不報了。毋庸置疑,親子溝通,只有在非暴力的狀態下才會有效。在任何情境中,都需要父母與孩子平起平坐地交流,不批評、不指責,代之以推心置腹、循循善誘。伴隨著父母與孩子溝通次數的增加,孩子會逐漸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愿意說出心里話。
每個人都渴望被包容,被接納,被看見,被關注,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當他們真實地表達“不足夠好的自己”時確信“父母能接受我本來的樣子,允許我做自己,給予我精神上的慰藉”,他們自然會報喜也報憂。